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国内外科技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外科技动态 > 正文

我国亟须加强全球海洋观测

通知类型:学院新闻      发布处室:科发院     发布时间:2009-03-30     阅读次数:


    我国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引发严重雨雪冰冻、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巨大。为此,在25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建平研究员提出,要提高我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重视和加强对海洋,特别是深海大洋的观测和研究。
     
      Argo是“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英文缩写。目前,各国的气象和气候业务中心都可以从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通信系统上方便、快捷、免费获取Argo浮标的实时观测资料。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一份由国际36位著名气候学家提交的调查报告指出,未来全球9大气候事件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事件都与海洋有关。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将在认识和解决该问题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洋在气候研究中具有十分必要的作用,对气候变化有长期“记忆力”,大气、冰雪、陆地对气候的“记忆”都不如海洋。通过对海洋观测数据研究,可以提高海洋和天气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及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国际Argo计划科学组主席、加拿大科学家弗兰德教授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海洋吸收的巨大能量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因此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驱动大气系统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海洋环流在大气系统能量输送和平衡中又起着重要作用。自2002年,世界各国气候中心正在应用Argo资料进行气候和气象预报。

      在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成为该计划的重要成员。“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和预测研究”项目,获得科技部2007年度973计划的资助,标志着我国Argo计划已经开始从观测网建设阶段进入资料的应用研究阶段。

      截至2009年2月底,在全球海洋上维持正常工作的Argo剖面浮标数量已经达到了3325个,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实时海洋监测网,而在这3000多个浮标中,我国布放的只有51个。对此,许建平建议,相关部门或组织应有计划,持续不断、分期分批地在邻近我国的大洋区域布放Argo浮标,改变目前由研究项目出资购置浮标、且时断时续布放的被动局面,以便长期、广泛地收集这些海域海洋环境资料。通过完善我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的职能,建立起接收和处理准实时和海量Argo资料的能力,提高我国物理海洋学的研究水平和对灾害性海洋与气象事件的预测预报水平,使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日报)